听耄耋老人说非遗传承 讲艺术追求 道文化自信 -----访中国乱针绣传承人、中国彩绒画创始人宗白易先生

发布者:李辉发布时间:2022-08-21浏览次数:593

江苏常州 2022年8月11日电(通讯员柳静(学生) 张亮、姚亚琪  

     

导语: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非遗传承人口述史采录实践团”,于常州市毗陵驿对中国彩绒画、中国乱针绣传承人宗白易先生进行口述史采访,围绕文化自信语境下的常州本土“非遗”传承人进行访谈,探究大运河文化带滋养下常州本土非遗现状,客观上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创新  

 

实践背景:

提起彩绒画,也许00后的当代大学生并不太了解,因为许多人都难以想象用羊毛、腈纶等材料,能制作成形态各异的人物画、栩栩如生的动物画、形象逼真的风景画。但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彩绒画可是家喻户晓,甚至是居家生活、亲友馈赠和婚嫁喜事中必不可少的文化产品。

1972年,宗白易先生经过多年的摸索,发明了彩绒画,它主要取材于羊毛、腈纶、尼龙以及毛质纤维,采用刮、梳、撕、贴、粘、堆等多种工艺,结合绘画、堆绒、镶嵌等技法进行创作。彩绒画的特点是题材广泛、形式新颖、构图别致、立体感强、颇具装饰性,且不易变色。作品造型采用平面、浮雕等,并以多种制作手法,形成繁与简、曲与直、刚与柔的和谐结合。彩绒画还吸收了中西画的营养,把绘画与工艺美术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真正成为一种形式新颖、技术成熟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品,受到人们的赞赏和喜爱。其作品被全国人大常委会选定为国家礼品,馈赠各国贵宾;荣获全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引自中国彩绒画论坛)

 

实践过程:

常州工业学院与宗老先生的结缘始于2017年,共同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培养高技能人才聘任时年85岁的宗老先生为学校客座教授,共同创建中国乱针绣、中国彩绒画研究创新基地作为宗老先生常州工业学院开班传艺的第一批学员,也是口述史实践团指导人的张亮老师,在宗老先生的言传身教下受益匪浅,一方面学习宗老先生精湛的非遗工艺另一方面被其执着的艺术情怀和虔诚的敬业精神深深折服,可以说既学艺又学道,实乃受益良多

作为2022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指导非遗传承人口述史采录实践团以收集非遗传承人口述史为目标任务,张亮老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如果能够与宗老先生再续前缘是一个极好的实践环节。8月7日,口述史实践团队精英成员前往老先生位于毗陵驿的工作室,进行访谈和学习。

九十岁的宗老先生精神状态仍然很好,思路敏捷、谈吐有序。也许是适逢知己千杯少的缘故,在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中,宗老先生滔滔不绝,一面为实践团展示其多年来所创作的品类非遗作品,同时还讲述着自身曲折的艺术经历,从作坊学徒到参加朝鲜战争,从任职新华社记者到经历“文化大革命”,目睹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亲历新时代的春风化雨,始终没有丢弃对于艺术事业的追求。他的乱针绣彩绒画始终是他寄托情思、宣泄感情、歌颂理想和赞美生活的最直接工具。宗老先生还对于刘海粟、杨守玉、余秋雨这些对于他艺术道路有着重要指引和帮助作用的人,做了绘声绘色的描述一个个故事把大家带回到了那个生动的年代。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文化自信,宗老先生更是感同身受,他反复强调当下这个年代是创作的最好的年代,强大的祖国保证了正能量艺术作品的良性创作,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是时代赋予艺术创作者的使命,现在的大学生有这样的创作背景,是一个机遇,生正逢时。他自己虽然已经是九十岁高龄,但是创作热情不减,动力澎湃,同时为实践团成员展示了其正在创作的作品《焦裕禄》。赠送了他的作品集给实践团成员。

 

实践总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自信是我们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坚守。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古老文明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明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开放包容,具有强大生命力。通过一代代非遗传承人薪火相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在宗老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天人合一”“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见贤思齐”等理念和情怀,涵盖着不可低估的当代价值。希望宗老先生的艺术道路继续延展,也希望中国乱针绣、中国彩绒画也能够迎来自己的再一个春天。

 

 ]彩绒画作品《邓小平》现藏于淹城博物馆   宗白易供图

 

 乱针绣作品《刘海粟》                  宗白易供图

 

 

 耄耋老人笑看人生   

 

 每一件作品都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宗老先生精神矍铄 为实践团成员介绍非遗作品 


  

 

实践团部分成员与宗白易先生合影  


Baidu
sogou